|
 |
发表: 2007-04-01 22:25:33  | 第2楼 |
对于人类是怎么来的,人与天体星月运行、天地四季是什么关系,人体靠什么维持健康,环境气候、心理情绪对于健康的影响的程度有多大,疾病与健康之间如何转化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上,现代医学或者尚未加以考虑,或者认为“离题太远”。而这一切都是中医学理论的出发点,是整个体系至关重要的梁柱支撑,岂能轻易放弃?
现代医学孜孜以求的脏腑结构,中医学一概视之为器,属于有形之物,格此之物便能致知,有知才能积而成学。因此,中医学认为只要知道脏腑是“藏精气”与“传化物”的“生化之宇”就可以了,无须再进一步细化其内部的结构。它们关心的只是“宇”里边的精气是否充满,脏腑之间的功能是否平衡协调,精气流动的时候是否通畅,人体是否因此而感觉不适。因为“不平则鸣”,有诸内之不协的微观变化,必会形诸外而产生各种证候。由于是在活体上动态地观察这些关系与状态,才决定了中医学不可能采取解剖的“白箱方法”,而只能是以象来推测,而不是打开来看;假如总是用打开人体的解剖方法,来动态地观察精气的状态与脏腑关系是否协调,不仅见不到“所欲见”,也不可能总是保持“直播状态”看内脏。因此说“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司外揣内的“象研究方法”是不可替代的。物生而有数,有数而成象;数变象也变,“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聪明的古人,一变而从纷繁复杂的数里跳了出来,“象以统数”,不以数而是用象来论说万物。
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开天辟地之后,产生了人类;人类产生了之后,仍然要靠天地之气的充养而生存;人还必须顺从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才能与万物“俱沉浮于生长之门”。人类的疾病,也是由于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才出现了“风为百病之长”,“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就会出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的矛盾现象;情志精神和谐适中,是脏腑功能正常的外在表现,情志过激既是脏腑功能失常的外在征象,也可以进一步引发或者加重疾病。因此,中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产生,都是内外因素导致的平衡失调。“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治疗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原来的平衡。
中医治疗疾病,本来不限于药物,更不是只会让人服药。导引、针灸、按摩、祝说疾病之由、心理开导、饮食调节、内服外用,中医治病的方法十分丰富。中医所用的药物,古人称其为“毒药”,靠丰富的理论与应用经验,可以化毒为药,变废为宝;背弃了中医的理论,就有可能变药为毒,化宝为害。因此说,按照中医的理论,萝卜绿豆皆为治病良药;背离了中医理论,人参甘草也可致人夭殃。中药是历代中医人的“研究成果”,是地地道道的“分子水平的药物”,而且所含化学成分十分复杂,作用面十分宽阔,影响领域非常广泛,可以称之为“集团军协作作用”的化学药物。正是靠了这十分复杂的中药,中医中药才显示出不同于西医学单一化学成分药的优良作用。邓老称“鸡尾酒疗法”与商代伊尹的水平相当,决非戏言,他们还远没有找到驾御如此复杂成分化学药物的好方法。也许用现在的思维,永远也找不到。
中医理法内核的合理性
中医有“理法方药,完整一套”的说法,如果把整个中医学术体系看作一个实体,则可以粗略地将其分为基本理法内核和病证方药针灸推拿等外围部分。不断完善的理法内核,决定着中医学过去、现在、将来的基本特征。外围的病证方药针灸推拿部分是中医学的功能带或保护带。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原始经验的积累时期,没有理论体系,只是方药、针灸等具体治疗措施的简单创造与汇集,没有内核可言。等到脏象、经络、气血、病理等到基本医学理论形之后,便具备了基本内核,恰如自然界进化过程中有机物产生了细胞一样。基本理法内核将既往关于病证方药针灸按摩等零散而具体的经验贯穿起来,成为汇聚着具体知识的医学体系,因此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医学。古代的阴阳学说和精气学说,较早地被医学吸收,并牢固地与基本理法内核结合在一起,给原始医学以较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其更为系统和完善,这也是是医学摆脱巫术的重要因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