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 2007-04-02 19:50:13 人气:1998 
何谓药物的四气、五味
何谓药物的四气、五味 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它们是与病性的寒热相对而言的。能治热病的药物,大多是属于寒性或凉性,如寒性的黄连、紫草可以清热解毒。反过来能治疗寒症的药物,大多是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温中除寒。在治法上“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着热之,热着寒之”,正是依据药物的药性而说的,寒热夹杂的病症,应当寒热药物并用。药物的温与热,寒与凉,区别于程度上的差异。药性以热、温、凉、寒依次排列。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常用于阳证、热症。温热药多具有温阳、救逆、散寒,用于阴证、寒症。此外还有平性药物,是指性质比较平和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区别,也属于四气之内的药物,平性之意是在于区别药性的强弱,一般不称五性,因故为四气。
五味就是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此外还有一位淡味,实际六味但一般但归属于甘味,故称五味,另一原因与五行相对应称五味,不称六味。不同的味就有不同的作用。而味相同的药物中,其作用有共同之处。五味有阴有阳,各具有不同的作用。古论有“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泻为阳。”可见五味之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药物五味的作用,历代医家认为味辛的药物能散、能行、、能润、多用于治疗表证或气、血阻滞或肾燥的病症,如紫苏叶散寒、木香行气、红花行血,菟丝子润养。味甘的能补、能和、能缓。多用于治疗虚症,或缓和拘急疼痛,如天冬、党参、甘草滋补和中,甘草、饴糖缓急止疼。味淡的能渗、能利,多由于治疗湿邪或水气为患的疾病病证,如薏仁、滑石能渗湿利水。味酸的能收、能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五味子敛虚汗,涩肠止泻。味苦的能泻、能燥、能坚,多由于治疗热症或湿证,或气逆、秘结、痿软,如黄连泻火,苍术燥湿,大黄泄闭,杏仁降逆,黄柏、知母坚阴。味咸的能下、能软坚,多用于便秘、结核、痞块等证,如芒硝泻下、牡蛎软坚散结。按照五行的学说理论,五味还与药物的归经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药物都具有气和味,因而必须两者联系起来研究运用。尤其是有些药物具有两种味,更要全面认识其气与味,才能正确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中。同样的寒性药物,味不相同,或苦寒,或辛寒,其作用就大不相同,如黄连苦寒,可以治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风热。同样是甘味的药,但气有所不同,或为甘温,或为甘寒,其作用也就不一样,如黄芪甘温,可以补气,芦根甘寒,能清热除烦。
|
  |
相关帖子 | |
何谓药物的四气、五味 (游客,1998,2007-04-02 19:50:13) |
|
|